章建春:茶之“沧桑”
茶味“沧桑”,乍一听,被触了一下。这位茶人先生说,上品陈年岩茶,用山泉水冲泡,泉水渗过岩崖、淌过青苔,煮沸高冲,茶香与汤水相溶,圆润醇厚,沉香回甘。好一个沧桑感!
闽北是产茶区,我长期从事文字工作,养成了喝茶的习惯,且时间长、品种杂,“沧桑”的滋味也有些体会。
早年最常喝的是当地农村土制的绿茶,以清明前采摘的高山毛尖为上等佳品。泡茶也不用讲究,随意抓一把放进白瓷杯里,不断冲水,喝个半天,品其天然的清冽甘苦,赏其嫩芽片片舒展,叶芽在浅绿浅黄的茶水中上浮下沉。偶得一廉价紫砂壶,将茶叶塞进茶壶,对着壶嘴吸啜,摇一摇头,摆一摆手,从形式上感受一下古风古韵,又得以苦中寻乐。
之后铁观音热起来了。铁观音其实真好,茶形珠圆,汤水清亮。一杯在手,爽心悦目,清香扑鼻,春意盎然,举手投足之间,仿佛置身青山绿水中。数杯热茶入口,唇齿溢香,喉舌生津,体肤微微发汗,筋骨舒舒松弛。三五好友,清茶清谈,惬意快意。只是不知不觉中,茶价越攀越高。制茶发酵轻了,茶色更绿、茶香更飘、茶汤更清,更具“外在美”了,第一印象容易让人“一见钟情”,博取彩头。但娇妖鲜花早褪色,此类铁观音不好保存,保质期在半年以内,还要存放在冰箱里。许多茶人都配备了专储铁观音的小冰箱,好不烦琐。如此这般,一叶清茶,何以担当!吾等清苦之人,岂敢奢望。
作为闽北人,更钟情于武夷岩茶。上好的正岩茶出自景区内的“三坑两涧”,生长在山涧沟壑、山崖溪边,汲岩崖罅隙之泉,取石砾沙瓤之养。茶树树形粗放,茶叶叶形粗厚,随性而生,率性而长,故成茶水圆厚、茶香悠远、茶色褐红之“岩韵”。岩茶的干茶条形粗长,颜色深褐,香气冲鼻,外形随性,内质拙雅。一泡八水、十水,色不变、香犹存。岩茶存放不讲究,只要装在密闭的罐中,放在通风、通气处即可。如果存放得好,不小心忘了几年,指不定成了“自然陈”的陈茶,茶香沉郁,更有另一番滋味。时间长了,就离不开了。特别是出差到外,泡上一泡酽酽的岩茶,茶香氤氲,上下通透,水土不服和思乡之情都消解了。
在武夷岩茶的众多品种中,我觉得大红袍茶香有点混,肉桂太冲,独喜好水仙,老枞水仙更佳,香纯、水爽。一杯茶在手,那悠长的醇味、枞味回旋在口舌之间,深透在胸腔之中,发散在体肤之外,让人的精气神融于山水、游于天地。
茶之如此,个中“沧桑”,颇有意味。
来源:闽北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