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山民间谜语中流传的以“茶”为主题的谜语,反映了海岛人民对茶的重视,展现了民间传统的饮茶习俗和茶叶生产加工过程,为我们保留了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料。
“生在青山里,死在铁镬里,葬在锡罐里,还魂在壶里。”和“在娘家青枝绿叶,到婆家软弱三分,来镬里煎煎炒炒,进汤家还转魂来。”谜底都是“茶叶”。还有“生在青山,颜色相同,来到人间,有红有绿。”“瓣瓣叶子,一色相同,到了市场,有绿有红。”谜底是“茶叶”的“茶叶谜语”,运用民间谜语的“赋物象形”的法门,用夸张的描述,从不同角度巧妙地展现了“茶叶”在各个环节中的不同形态、色泽。谜语借形应境,形神兼备,优美空灵,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有“甘露之美,璧玉之精”的舟山茶叶的神韵之魂。
“南屏山诸葛祭风,三江口周瑜纵火,百万军士战水中,赤壁波涛满江红。”谜底是“烹茶(烹茶又称煎茶,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。茶分六色:绿茶、白茶、黄茶、青茶、黑茶、红茶。此茶应是红茶,谜语末句其色鲜明)”。整条“烹茶谜语”中的“茶叶”,在谜语中被拟人化形象化地表现出来。谜语的首句,将“烹茶”时,拉起我们舟山老式柴灶的风箱时所产生的气流,隐喻成了谜语中的“诸葛”亮为抗击曹操南下的百万大军,在“南屏山”设七星坛“祭”借东“风”的历史故事。
第二句,将人们往煮茶的柴灶添柴加薪烧旺柴火的动作,借喻成“周瑜”号令东吴大军在“三江口”发动火攻,欲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。以黄盖率领的装满引火物的“十舰最著前,中江举帆,余船以次俱进”。用火船撞入被庞统用连环计锁住的曹营水寨中的战船,“同时发火,火烈风猛,船往如箭,烧尽北船,延及岸上营落(寨)”的“纵火”时“满江火滚,喊声震地”的悲壮场面。火烧“赤壁”,“周瑜”名挂史笔。
第三句用那一大把茶叶在茶壶或釜中的水中烧煮的情景,来喻指“魏吴”双方的“百万军士”在“争斗决雌雄”中,“着枪中箭、火焚水溺”和“樯橹灰飞烟灭”的“三江水战”的惨烈场景。最后用釜(壶)中茶叶烹煮到已成浓浓清香四溢的波滚浪涌的“三沸”茶水时的情景,来隐指“赤壁火船烧战旗”、“烈火张天照云海”而形成“赤壁波涛满江红”的宏伟开阔的战争场面,总结性的概括谜语末句。
综观全谜,当年赤壁鏖战的恢弘场面,仿佛呈现眼前,火浪翻滚,满江通红,何其壮烈!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,孙权、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年)在长江赤壁(今湖北赤壁西北)一带大胜曹操军队,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。全谜用“赤壁大战”这一典故,借古籍典史,形象生新,绘影绘声地描述“烹茶”的整个过程。细品香茶回味历史,茶缘佳谜更显芳醇,谜趣在茶香中飘扬,使人心灵得到滋润,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旧时,有一条挂在茶叶店里的,运用“拆字离合”法门制作成,并设“掉首格”的“茶叶谜语”:“春来世上到花前,花前桃边人流连,流连夫君人离去,离去俩人勿团圆。”谜语采用“方位法”、“离合法”、“借代法”诸多谜法,每句可扣合一个字。
谜语首句中的“春”字扣“木”的谜中借代法,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“五行”学说中的“春属木”而予以借代,与“来世上”的“世”和“花前”的草字头“艹”组合成“葉”字;第二句用“方位法”,提取“花前”的“艹”、桃边的偏旁“木”,然后与“人”构成“茶”字。古代汉字中本没有“茶”字,是茶圣陆羽巧借“荼”字,减去中间的那横“一”后,世上才有了“茶”字;第三句采用“离合法”,将“夫”字的“人离去”,剩下“二”字;末句“离去”“俩”字的“人”,使之“不团圆”,提炼析出“两”字。按顺序是“葉(叶的繁体字)茶二两”,依照谜格,将首字“葉”与次字“茶”字的次序互换,顺理成章揭出谜底“茶叶二两”。猜中者喜获茶叶店掌柜奉上的“茶叶二两”的谜赏。此谜语拆字分离利落干净,拢合严丝密缝,契合无痕,显示拆合工稳圆润的艺术手段。品之如山肴野菽,淡而有味。
“生在山中枝叶青,来到人间它为名,兵马未动它上前,百样果菽盖头名。”出生山岭茶树上的青青“茶叶”,“来到人间”,又称“它为名(茗)”,迎客未谈正事前“兵马未动”先敬上一杯香茶“它上前”,真如“名列前茅(猜一字)茗”那样,茶叶果然“名列前茅”。接下来好客的主人,端上各式时令“果菽”款待佳宾,此时的来客还是会先品香茗,然后再尝果品,使得“茶叶”“盖”过“百样果菽”得“头名”。全谜“遁辞以隐意,谲譬以指事。”意到期间,辞寓其意。会客品茗,其乐融融。
“身居青山冷岙,忽遇五个强盗,被抲进筐(茶筐)政府,坐过铁(铁镬)火班房,后被薛平贵(锡瓶罐)囥,若想出头之日,且等亲戚来往。”(打一生产用语)谜底是“茶叶加工”。这是一条用谜语中的“拟人状物”和“谐音互通”双重法门制作的谜语。谜语首句讲述了唐朝陆羽《茶经》中的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”的茶叶的出生地“青山冷岙”。
第二句将“茶叶”拟人化成一个突然遭遇五名披着官府外衣拦路打劫的强盗(喻指采茶姑娘的五个纤纤玉指,两相对照,比喻反差之大,让人颇感意外,有若电影《美女与野兽》)的“无辜山民”。
第三句,采茶时,把采下的茶叶放入茶筐中,被借喻成“无辜山民”(茶叶)“被捉进筐政府”。接下来,将架在燃烧炉灶上炒制茶叶的火热铁镬,用夸张谐趣的手法,比喻成官府衙门的“铁火班房”,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衙门对人民的残酷压迫。
“坐过(经过)”炒制后的“茶叶”;终于“被薛平贵(锡瓶罐)囥(舟山方言收藏的意思)”。句中的“薛平贵”(“将军一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”的大唐名将)与茶叶罐“锡瓶罐”在舟山方言中音相谐,谜中用“谐音互通”之法门,将戏剧《薛平贵与王宝钏》中的民间传说人物“薛平贵”隐喻“锡瓶罐”。最后两句,则点明了“茶叶”一般要待到亲戚来作客。因昔日海岛交通不便,当时的社会较闭塞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局限于族群中的亲戚圈子里,即“亲戚来往”时,好客的主人,才会舍得打开“锡瓶罐”(茶叶终于迎来“出头之日”),抓一撮珍藏在罐中的茶叶,泡杯香茗敬客人。宋代诗人杜耒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的名句,形象地描述了我国“客来敬茶”的传统礼节,尽显主人好客的风范。细细品味,感悟此谜,古为今用,糅合成趣。
另一条“屯屯(住住)深山冷坳,碰着五个官差,抲(抓)进竹丝箩县里,坐了火漆班房。”此谜语与上一条谜语有异曲同工之妙,只是谜语中的采茶箩“竹丝箩”被隐喻成封建社会的“县衙门”,谜语中的“火漆班房”则喻指火中炒制茶叶的漆黑的镬。还有“青山冷岙青又青,十指尖尖摘我心。火烧铁炼魂西去,水漫金山还魂来。”“在娘家枝叶青青,到婆家叶爿(舟山方言,意即叶子)飘零,入铁山烟熏火燂,飘落白泉下溪坑。”此两条谜语用“赋物象形”的白描手法,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茶叶从生长、采摘、炒制到煮茶、泡茶整个过程中茶叶的特征和全貌,颇显工稳妥帖。
作家林清玄说:“茶字拆开,就是人在草木间,这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。”民间的茶叶谜语借物抒情,融情于物,诙谐雅趣,谜韵与茶韵融贯相通,将茶中无法言喻的韵味细腻地表现出来,使人陶醉在香茶与佳谜的幽香通灵的最高境界中达到“天人合一”。
来源:今日定海